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
Fundamental Theorie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 
開課學期
108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人類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呂欣怡 
課號
Anth7001 
課程識別碼
125 M263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水源人201 
備註
本課程中文授課,使用英文教科書。核心課程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 且 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81Anth7001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主授人類學基礎理論。從古典到當代,從「現代」批判到後現代論述,以及從概念檢討到模型建構,本課將儘可能面面俱到,讓同學們品嚐學理建置與棄置的歷程。有了本課的研修基礎,期望對同學修習其它專論課程時,能起融通開創的效果。

修習對象(Students):1.人類學系碩士班研究生必修
2.外系外校畢業未獲抵免之博士班研究生必修
3.外系所研究生經教師同意者得以選修
4.旁聽同學須負同等修課任務。
 

課程目標
對文化人類學與社會科學的理論發展作歷史性回顧,並閱讀重要的民族誌範例,使學生對學術思想發展脈絡有清楚的掌握,培養獨立思考與分析理論性議題的能力。課程分為兩部份,前五週集中在古典理論的閱讀與闡釋;第六週開始進入人類學的誕生與發展、當代議題與民族誌反思。 
課程要求
1. 事先閱讀指定教材,做好課前預習。
2. 參與課堂討論,記錄上課重點。
3. 本課程為人類系碩士班的核心課程,閱讀份量較重,所內學生應以本課程為最優先準備的課程,外系所學生請審慎斟酌自己的時間。原則上不接受旁聽生,有特殊原因必須以旁聽形式學習的同學,工作份量等同於修課生,而且不得缺課。

評分標準
這是一門以閱讀討論為主的專題課,除了前兩週的課程由我解說與帶領討論外,第三週開始,修課同學要輪流負責導讀並帶領課堂討論。導讀同學請做文本重點摘要並印出紙本給其他同學。

每週上課前日(週日午夜之前),請上傳該週預習報告1頁,需包括文本精采段落的重點摘要,以及至少一個關於文本的評論/疑問/聯想。上課次日中午(每週二中午)前,請上傳1-2頁的課後心得(兩頁長度為上限),需包括文本對你最重要的啟發,以及針對至少一位同學課堂發言的回應。

預習報告及課後心得均不得遲交,遲交三次以上,請自行退選。

期末請撰寫本課程內容的綜合心得一篇,必須在5頁以上(不包含書目)。同時,請匯集本學期所寫的預習報告及課後心得,與期末心得一起訂製成學習歷程紀錄(learning portfolio),做為最後評分依據。

40% 課前預習及課後心得
35% 課堂討論及參與(包括出席狀況)
25% 期末心得
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3:00~15:00 備註: Office hours: Wednesdays 1300-1500, or by appointment. 
指定閱讀
請見每週進度。 
參考書目
請見附件〈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書目〉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  課程簡介 
第2週
  啟蒙時期的人類學、人類學的啟蒙時期 
第3週
  古典理論(一):馬克思 
第4週
  古典理論(二):涂爾幹 
第5週
  古典理論(三):牟斯 
第6週
  古典理論(四): Weber 
第7週
  北美文化人類學的開端:「文化」概念 
第8週
  「文化學派」後續:Geertz and interpretative school 
第10週
  英國社會人類學的奠基者-Malinowski and Radcliff Brown 
第11週
  The Manchester School:社會結構與衝突 
第13週
  法國結構主義 
第14週
  實踐論 
第15週
  馬克思的重返 
第16週
  後現代的反思 
第17週
  傅柯與人類學(一):權力/知識/主體